法治報記者 徐慧
2013年9月13日,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比什凱克峰會上宣布,中方將在上海政法學院設立“中國-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”,愿意利用這一平臺為其他成員國培養司法人才。以此為契機,上海政法學院國際法學科開始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,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,學科發展迅猛,學術羽翼漸豐。
服務國家戰略 學科發展起飛
2004年9月,上海政法學院成為獨立設置的上海市屬普通高等院校時,學院就建立了國際法商系,培養涉外法律人才。2012年國際法商系改為國際法學院,開始了國際法學科的建設。
2013年9月13日,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比什凱克峰會上宣布,中方將在上海政法學院設立“中國-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”,愿意利用這一平臺為其他成員國培養司法人才。上海政法學院國際法學科開始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,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,學科發展迅猛。
此后,2015年,最高人民法院在學校設立“一帶一路”司法研究基地;2019年,司法部牽頭成立“中國-上海合作組織法律服務委員會”,學校為首批交流合作基地之一。依托這些重要平臺,國際法學科團隊在推動上合組織成員國和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司法交流合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,也加快了國際法學科的建設。
2015年起,國際法學院承擔了上海市法學高原學科國際金融法方向的建設任務。2016年,著名國際私法學者劉曉紅教授出任上海政法學院校長,她在國際私法理論、國際商事仲裁、多元糾紛解決機制、自貿試驗區法治、國際商事法庭等方向的研究有著突出貢獻,帶領國際法學科步入新的高度。在任期間,被評為“CCTV十大年度法治人物”,擔任國際商會仲裁與替代爭議解決委員會副主席,2020年被聘為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。
學科團隊現有成員28人,其中教授8人、副教授12人,大部分成員具有海外留學、訪學學習背景,全部擁有博士學位。團隊成員中,有上海市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家1人,浦江學者2人,曙光學者1人,青年東方學者1人,晨光學者3人。團隊成員中優秀學者輩出。楊華教授擔任上海市法學會海洋法治研究會會長,獲得了第九屆“全國杰出青年法學家”提名獎。
承擔重點課題 提升國際影響
國際法團隊圍繞國家戰略重點展開研究,學術成果豐碩,學科特色明顯。團隊在上海合作組織法治方向的研究成果國內領先,承擔多項國家部委重點課題,從2018年開始每年出版《上海合作組織年度法治報告》,團隊成員圍繞上海合作組織研究的內參成果多項被中辦單篇采用。團隊在國際爭端多元解決機制方向的研究具有國際影響力,出版專著3部,承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課題一項,國家、省部級課題3項,劉曉紅教授的多篇論文被《新華文摘》《人大復印資料》全文轉載。
團隊引領中國自貿試驗區法治化建設研究,連續三年承擔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項目,團隊成員多次參與國家社科重大研究專項課題。團隊在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尤其有關海洋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豐碩,在《中國社會科學》、SSCI等發表論文多篇,獲國家社科重大研究專項課題1項,一般項目和省部級項目9項,楊華教授撰寫的《海洋法權論》一文獲得第十四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、第七屆董必武青年法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。
團隊注重學術交流,鼓勵團隊成員參加各種學術會議,多名團隊成員受聘擔任中國國際法學會、中國國際私法學會、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、上海市法學會“一帶一路”法律研究會的會長、副會長、常務理事或理事。團隊成員在發展學科的同時注重服務社會,盛紅生教授曾任聯合國駐剛果民主共和國維持和平特派團專家,王麗華教授和許慶坤教授擔任中國-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法律服務高端智庫專家,張繼紅教授入選2016年度高等學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“雙千計劃”,齊萌副教授的內參成果獲正國級領導批示。
培養目標明確 人才質量過硬
作為上海政法學院的主干學科之一,國際法學科培養具備國際視野,具有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和較強法律應用能力,同時以英語作為工作語言、能從事涉外法律服務的應用型、外向型法律人才。
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加大涉外實踐力度,實施“優才領航計劃”,從律師事務所等實踐部門聘請優秀律師作為實踐導師,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實踐指導;組織學生參加國際投資模擬仲裁庭比賽、國際商事模擬仲裁庭比賽等;組織學生參加國際組織、海外法律服務機構的實習,全方位、多措施提高學生的涉外法律技能和應用能力。